文法与经济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总结
我院在研究生院的具体指导下,在学院邓泽宏院长和丁宇院长的领导下,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,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,特总结汇报如下:
目前,学科建设形成了10朵金花(10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)、2个硕果(公共管理和社会工作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)、一枝独秀(公共安全工程与管理博士点)的格局。
建院之初,学院仅有的两个学位点(科技哲学和管理工程)均挂靠在外校或其他院系,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硕士学位授权点。现在,学院已经建成涵盖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公共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,拥有公共安全工程与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,公共管理、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;行政管理、社会保障、科技哲学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、思想政治教育、政治经济学、公共安全工程与管理、马克思主义法学、经济统计学等10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;公共管理(MPA)和社会工作(MSW)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,共计12个硕士点。
2012年我院公共管理学科申报成功湖北省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,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申报成功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。2012年公共管理学科既借力(资环),申报成功二级学科博士点,又给力(体育课部体育管理、艺术学院的艺术管理),已经充分发挥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辐射、带动效应。多力并发,效果多赢:既有上级的发力,顶层设计,(自身)的用力,(资环)的借力,又给力(体育、艺术)。MPA\MSW的顺利获批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成果。
学科评估取得好成绩:公共管理学科在本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29,排名在前48%,绝对排名上升12位、相对排名上升44.85%。在我校所有学科中起步较晚,进步最快。成为博士点培育学科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次参加评估即取得不俗成就,在湖北省省属高校参评的学校中仅次于湖北大学(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)位居第2,在全国121所参评高校中以69分的成绩并列第79名。排名位居全国前65%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化学工程与技术、安全科学与工程均为69分,排校内并列第6名。
公共管理一级学科(省重点学科)形成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两大研究方向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(省重点培育)学科形成四个大研究方向,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近现代史、思想政治教育,形成了学科群。
2012年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“马克思主义法学”获得通过。2013年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“经济统计学”通过,可以提升国际贸易、专业经济学教研室科研实力,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打基础。
2007年,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签订了经济类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,先后有四批次13名德国留学生来校学习。德方派来13人,分别来自德国、美国、俄罗斯、伊朗、巴西、印度、波兰等,2012年已经有三名德国留学生获得武汉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。授课老师有张明丽、邓丽华、叶蓓、郑月明、魏敏、黄涛,董登新等。2012年我校派出1名教师到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进修一年,2013年,三名我校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赴德国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,均已通过德方的课程考试,能按期获得德国经济学硕士学位。
首先开展研究生课程国际化,聘请美国教授讲英文课程。学院聘请美国、日本等大学老师为学院兼职教授,为MPA和学术型研究生开设专题课程。
文法与经济学院积极资助推荐老师公派出国进修有多位教师赴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俄罗斯、巴西、韩国、香港、台湾等地学习、访问和学术交流。同时也重视本院老师的国内访学。
2013年,聘请美国教授徐新义来学院完整系统讲授组织行为学课程, 2014年请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的苏嘉宏教授来讲学,均取得良好效果,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学习相关国际前沿课程。
学院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,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,教学改革项目、精品课程、精品教材、国际化课程10余项。2013年申报成功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3项(项目负责人分别为王军、李敏、李玉娇)、精品课程项目4项(项目负责人分别为邓泽宏、唐忠义、魏敏、管开明)、精品教材项目2项(项目负责人分别为邓泽宏、唐忠义)、国际化课程3项
研究生积极参与科技创业竞赛及其他社会实践等活动,并荣获“挑战杯”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等多次。
MPA和MSW两个中心管理运行规范,教学效果良好。招生、复试、培养方案制定、授课等工作有序开展,执行主任王军教授和雷德明副教授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。
MPA注重案例教学,MSW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,均形成了培养模式和特色。
社会工作和MPA两个专业硕士点的网站建设、课程建设、实践教学、对外联络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。
开展导师论坛学等学术沙龙活动,学院教授、博士坛带头报告研究新进展。邀请全国知名社会学家、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曼教授、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钟书华教授,香港中文大学关锐煊教授,挪威奥斯陆大学终身教授Tom Christensen等来我院举行学术报告。
学位论文质量偏低,学位论文抽查、外审、检测中仍有不合格现象,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数量偏少。
日常教学运行还不太规范,教学安排、成绩管理、听课制度有待规范,开题、答辩、调停课等日常管理环节需要加强。
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需提高,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偏少。
“点多而散”:研究生招生方向多,存在招生少与导师多的矛盾。学术型、专业型均减少,学术型2011年招研究生68名、2012年招66名,2013年招48名,2014年招35名。专业型研究生近3年来分别招研究生120名、110名、98名。这是国家大气候与学校小气候决定的,国家倾向于专业学位的扩张,学校理工大学的性质,更小的气候就是学院培育的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少,省优秀硕士论文少。
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待突破;浓厚的研究氛围需继续营造;可持续的领军人才相对缺乏;知名度,显示度,影响力仍需提高;学科发展总体不够,发展不均衡;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下降,培养水平仍需提高。
没有一流的理科,就没有一流的工科;没有一流的文科,就没有一流的大学。比如,清华、华科大等都比较重视文科学科建设。从学校层面应制定文科的繁荣与发展规划。
全程控制:抓好培养的每个环节。抓好研究生招生、复试环节;课堂教学环节;论文开题、写作、答辩、学术活动等环节的工作,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,加强重复率审查,防范学术不端。
抓日常规范管理:每年4月份统一集中进行研究生开题报告。
保证质量:提交论文初稿时间前移,每年的3.1,9.1提交研究生毕业论文。
通过延长课程学习时间确保研究生学习研究的时间投入,实施双盲评审方法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。
实施省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工程,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。定期举办院、系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,研究生学术论坛,各位领导为研究生做科研论文写作告会、学术报告会,千方百计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。发挥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的作用,提高生源质量,争取每年全院有一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。
现在研究生院的五个文件,核心是“质量”,关键是“导师”,抓质量,抓导师,抓学生,抓管理,形成结果倒逼过程机制。
使“学院——学科——学术—学者—学生—学风”良性循环。以学生为本、学者领先、学术为基、学风熏陶。学院师生是学术共同体,利益共同体,命运共同体。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和学术氛围。
组织学生参与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,孵化和培育“挑战杯”竞赛项目,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省级、国家级比赛。
组织教师申请国家“十三五”规划的教材立项,建设校级和省级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。
增加校级、省级教学教改项目立项,组织好校级、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。
实施目标管理。以合同明确学科建设中各学科带头人及科研人员的责权利,建立目标考核和过程管理监控。
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。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。不管学生科研基础如何薄弱,只要方法对头,严格要求,尽心培养,都可以培养成为科研成绩卓越的优秀人才。发挥导师的“指导、引导、领导、督导、向导、先导”作用。 7.以学科发展规划为蓝图
建章立制,用健全的激励制度鼓励先进科研工作者,让人才、成果、项目自动涌流生长起来。发扬团队精神,团结一致,凝心聚力,组织读书会、学术沙龙和学术活动月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,促进学术交流,开展合作研究,逐步搭建有战斗力学术团队。使学科带头人、后备学科带头人、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梯队。
启动学科著作出版资助计划,以科研奖励政策引导学科研究工作方向,在《政治学研究》、《中国行政管理》等权威期刊上产生系列高水平标志性成果。
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机制,以出国访学、进修等方式,提升团队成员国际化水平。加强与国内外各高校、科研院所的互访、合作项目论证及社会学术资源整合,扩大学科的学术影响力。
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。委托学院教授委员会,全面负责、协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。并定期聘请校外相关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,对我校重点学科建设给予具体指导。制定规章制度。制定和完善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、科研奖励、学术交流、著作出版、专项经费使用等规章制度。
凝练学科方向。规制定学科发展规划。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,召开学院学科发展大讨论,征求意见和建议,制定好适合我院未来发展的学科发展规划和研究生质量提升规划。加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培育。尽早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突破,使科研工作、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。
组建公共安全工程与管理科研团队,开展公共安全管理系列问题研究(政治安全、国土安全、军事安全、经济安全、文化安全、社会安全、科技安全、信息安全、生态安全、资源安全),整合文法与经济学院,马克思主义学院(筹),管理学院,信息学院,资环学院科研力量进行跨学科研究。
组建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科研团队。整合文法与经济学院,马克思主义学院,医学院科研力量进行跨学科研究。